4月底,我们几位合伙人一起去办公室附近吃了次午饭。五天后,餐厅的一位工作人员被确诊感染奥密克戎病毒,我们被认为是“同时空密接”,因此各自连同家人居家隔离了“10+7”天,从开始隔离那天算起。
在居家隔离的漫长日子里,大家会定期线上见见面、聊聊天,互相开解一下。
有次聊到一个话题:今年逆势增长的细分行业有哪些?
想了半天,有人说:“核酸检测,算吧?”
然后就是一片沉默……
事情当然不至于这么绝望。比如说,半成品食品、露营用品,就卖得很好;还有我上周订阅号文章里展示过的可升降办公桌,据说这两年也卖火了。
不过上述都是比较成熟的行业,每个细分领域都有好几家A股上市公司了。我们可以等到8月份,A股公司的半年报出来之后,再看着数据讨论一下这个话题。
今天先不那么严谨地随便聊聊。
抗疫第三年,今年上半年对很多VC、PE支持的初创公司,也非常艰难。
2020年初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武汉封城,多个城市也都转为居家办公、居家学习。我们担心被投公司的情况,从2月份开始就陆续和创始人们联系,关注他们的状态、公司的现金流。到4月份我们季度会的时候,大家实际上是松了一口气的。
华创投资的公司,绝大多数都是数字化公司,例如做软件的、做在线业务的,或者是轻资产、人员少的早期科技公司。真正在那时候受到影响的,只有两家早年投资的旅游服务公司和一家线下演出公司。
那些数字化公司,很多都在2020年实现了逆势增长。当时行业里的普遍看法是:疫情极大地提升了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的速度。
在全球各国货币宽松的大背景下,2020年、2021年,我们的被投企业,完成了一轮又一轮新融资。
情况看上去还好,至少对这些VC、PE投资支持的科技公司来说,还好。
今年就不一样了,大家都知道,不多说了。
连那些前沿科技、生命科学领域的初创公司,还在研发期的,因为团队成员不能走出家门、进入实验室,很多工作也就无法推进。
(也有个别创始人,把自己和几位核心团队成员隔离在实验室、和实验动物一起生活了两个半月……估计他们的研发进展还行。)
那么,初创公司里,有逆势增长的吗?
还是那句话:对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大家已经不想再听又一次吐槽……我们来找找亮点吧。
信息搜集下来,发现有这几类公司,的确在2022年的1月~5月,实现了逆势增长:
做智能制造核心零部件的,在2019年就布局了海外销售网点,今年相比去年同期,新签合同超过100%增长。
做下一代IVD仪器和试剂的,产品在欧洲持续热销,开始进军美国和澳大利亚市场。
做云计算基础软件的,日本市场、东南亚市场,取得了不少突破。
服务传统B2B外贸企业现金流管理的公司,觉得今年传统外贸增长还可以(电商不行)。
发现没有?这些实现了“逆势增长”的公司,要么因为业务特点、行业特点,要么因为创始人的“深谋远虑”,无一例外,没把“鸡蛋”全部放在国内。
所以,我们可能不用过分担心“逆全球化”;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们,会执着地把“全球化”进行到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