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事业,人道的事业,阳光的事业,是充满希望的事业。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创新,坚持以残疾人为本、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
近日,经李克强签批,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对增进残疾人民生福祉、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和全国人民一道共建共享全面小康社会做出部署。
“政事儿”注意到,中国残联是《“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的起草单位之一。
去年11月12日,发改委社会司曾赴中国残联,中国残联副理事长程凯介绍了《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编制情况。规划纲要中也融入了中国残联年初设定的重点工作目标,扶贫攻坚战,贫困残疾人是国家贫困人口中脱贫难度最大的部分;残疾人民生兜底保障、就业增收等等。可见,对于残疾人而言,《“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关乎每个人的利益。对于中国残联来说,这部规划纲要则设定了今后五年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主要框架和蓝图。
而对现任中国残联名誉主席、中国残疾人事业开拓者邓朴方而言,距离他“为残疾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让残疾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的愿望和目标更近一步了。
未名湖畔的悲剧
邓朴方是邓小平长子,生于1944年,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
1968年是他人生的逆转点。
“政事儿”注意到,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永远的风采——邓小平遗物故事》以及《邓小平时代》一书等记录,文革爆发后,邓朴方以及姐姐邓林和妹妹邓楠都在各自的学校受到了批判和管制,邓朴方不堪红卫兵无休止的迫害,跳楼自尽,结果摔断了脊椎。邓小平当时正在受批判,医院最初不敢给他治疗,结果导致病情恶化。他在医院里昏迷了三天,医生虽然保住了他的性命,但没有做手术避免严重瘫痪,这使他的腰部以下失去知觉。
1969年夏天,邓榕获准看望父母时,把邓朴方的遭遇告诉了他们。得知邓朴方已经终身瘫痪,卓琳哭了三天三夜,邓小平坐在一边一言不发,一支接一支地抽烟。邓朴方是孩子中与父亲最亲近的一个。1971年,他获准来到江西父母身边。那时,他需要躺在硬板床上,为了避免生褥疮,每两个小时要给他翻一次身。卓琳回忆,当时由她来端水,烧水、擦澡、翻身都是邓小平来干。
邓小平很少写信,但是为了给在文革中因跳楼受伤的儿子邓朴方治病,以及孩子的上学、工作等问题,他改变了之前一贯作风,一封又一封地给中央写信,估算一下,文革中写下的这些信,比他其余八十年中所写的信加起来都多。
“残疾人事业是让人流泪的事业”
文革结束后,“邓朴方”这三个字与中国残疾人事业连在了一起,他历任中国残联第一、二、三、四届主席团主席。
据《福建党史月刊》发自2010年的《邓朴方:为残疾人撑起一片天》记载,当年在301医院住院时,一位叫陈晋云的教授三次提出中国应当发展康复医学,这给了邓朴方很大的启发。可创业之初,邓朴方只是想成立一个残疾人康复中心,1983年起,他和同为残疾人的王鲁光(王树声大将的儿子)等开始筹建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筹建过程中,却被“拽下水了”。
邓朴方曾回忆,“当时,一方面筹备康复中心,进行规划设计开始找了国内少数一些康复专家,把他们都集中起来,探讨康复中心怎么做。另外一方面做个基金会要筹集资金,在筹集基金的过程中就要宣传,这时不断有残疾人找到我们,他们很痛苦,碰到这些事情又不能不管,于是乎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做下来,就把我拽下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