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多部委发声要切实推动解决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中的梗阻问题后,金融机构的实操措施正在接连落地。11月7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包括银行、保险、券商、公墓基金在内的金融机构纷纷“出招”化解这些的融资难题,在业内人士看来,此举对整个民营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好的正向支持作用,有助于稳定市场情绪,提高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 银行支持民企 债券融资与信贷投放相配套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包括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在内的两家银行纷纷发布债券融资支持工具解决民企融资难题。11月6日,由工商银行作为主承销商和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RMW)创设机构的三只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正式发布,这三只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债项发行金额分别为3亿元、7亿元、5亿元,募集资金均用于偿还存量融资和补充流动资金。 除国有大行外,11月5日,浙商银行主承销的德力西集团2018年度第一期超短期融资券发行,发行金额4.2亿元,期限270天。这也是继央行宣布创设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之后发行的首单债券,也是市场首单联合创设CRMW。据浙商银行投资银行部总经理沈滨介绍,这种创新机制改变了传统担保与债项绑定的固定模式,可吸引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参与认购,提高了债券发行和信用保护的灵活性。日前,农业银行董事长周慕冰也强调,要进一步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积极拓宽债券等直接融资渠道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加全面的金融服务。 除了创设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外,加大信贷投放也是银行发力的重点。北京商报记者从浦发银行北京分行了解到,该行联合芝麻信用及中国投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灵芝快贷”业务。贷款额度方面,目前最高可贷款30万元,期限最长1年。除了浦发银行,早在10月30日,广发银行上海分行就宣布推出专门为小微企业主定制的“抵押易”,试图解决小微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在产品创新方面,“抵押易”贷款额度最高可达1000万,期限最长可达20年,抵押率最高达7成。 中国(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资研究院院长王红英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银行推出的这些产品对整个民营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正向支持作用,这种产品创新也是未来商业银行发展的趋势。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按照传统商业银行的风控和合规要求,企业一定要有大量的优质资产才能够接收贷款,而此类担保往往是由地方政府机构或担保公司来进行风险防控,这种看似降低抵押品范围的授信方式,也为银行带来了一些信贷的风险。 据了解,10月22日晚间,央行官网发布公告称,引导设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稳定和促进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据了解,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由央行运用再贷款提供部分初始资金,由专业机构进行市场化运作,通过出售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担保增信等多种方式,重点支持暂时遇到困难,但有市场、有前景、技术有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债券融资。 除了金融机构表现积极外,三方合作也在试点推进。北京商报了解到,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浙江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共同签署了《浙江民营企业债券融资工具合作协议》,成为全国第一个签署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三方合作协议的省份。 保险业借道资管专项产品 设立规模580亿 在银行持续发力的同时,保险业也在设立资管产品,以缓解民营及小微企业的压力。11月7日,针对民企“融资难”的问题,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国寿资产”)发行“麒麟”民企债系列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国寿资产相关负责人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麒麟”民企债系列产品的相关细节将在11月8日对外进行公布。该系列产品的出炉,将充分发挥保险资金固定收益投资的特长,积极服务实体经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符合金融产品的创新方向。 实际上,在近日以来,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已经设立了合计580亿元的专项产品。此前在10月25日,银保监会下发《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设立专项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意在为为优质上市公司和民营企业提供长期融资支持,维护金融市场长期健康发展。10月26日,为提升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金融可及性,银保监会又下发了《保险资金投资股权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放宽了保险资金投资股权的门槛和范围限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