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成为各地发展热点。但两者究竟有何不同?又该如何协同发展?记者采访了农业农村部相关专家和从业者,为您解析这两大业态的差异化特征与融合趋势。
核心差异:产业属性与体验重点不同
中国农业大学乡村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张明教授指出:”休闲农业本质是农业的延伸产业,核心在于农事体验;而乡村旅游属于旅游服务业,侧重乡村文化沉浸。”
休闲农业的三大特征:
-
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如采摘、农耕体验)
-
强调参与性和教育性(亲子研学、农技科普)
-
收益主要来自农产品衍生消费(如采摘收费、农产品加工销售)
乡村旅游的三大特点:
-
以乡村空间为载体(民宿、古村落游览)
-
侧重休闲度假功能(摄影打卡、民俗表演)
-
收入依赖旅游综合消费(住宿、餐饮、门票)
典型案例对比
在浙江安吉,鲁家村的”小火车观光+农场体验”属于典型休闲农业项目,游客可参与茶叶采摘、竹笋挖取等活动;而同属湖州的莫干山民宿群则是乡村旅游代表,主打洋家乐度假体验。
“我们农场60%收入来自草莓采摘和衍生产品,这是休闲农业的商业模式。”北京昌平某草莓园负责人表示。而莫干山某民宿主理人告诉记者:”客人更在意住宿品质和山野氛围,我们会组织徒步、瑜伽等非农事活动。”
融合发展趋势明显
农业农村部2023年数据显示,全国已有28%的经营主体实现两种业态融合。在江苏无锡,阳山镇将水蜜桃种植与桃文化主题旅游结合,打造”春赏花、夏摘果、秋品酿、冬养生”的全季产业链,年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强调:”未来要避免同质化竞争,休闲农业应强化在地农产品特色,乡村旅游则需深挖文化IP,最终形成’农旅文’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
目前,农业农村部正会同文旅部制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指南》,预计将于年内出台,进一步规范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