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0日,晨星Sustainalytics联合中信证券共同举办面向中资金融机构的“国际ESG绿色金融研讨会第一期——中资金融机构海外绿债实践”。参会嘉宾分别从行业规范制定机构、投行、第二方意见机构、多边机构以及发行人视角,对境外绿色金融进行了解读,百余位来自银行以及资管、租赁、保险等非银中资金融机构的听众参会。

自2015年7月中资企业首次于香港发行绿色美元债券以来,中资机构境外绿色债券发行规模逐年提升,且发行场所及发行币种亦不断丰富。

绿色融资需求的增长也让第二方意见(SPO,second-party opinion)走入发行人视野。根据晨星Sustianalytics大中华区总监张睿哲的介绍,第二方意见的使用符合市场预期,并且能在提振投资者信心的同时,合适募集资金用途,增加交易的透明度。统计数据也显示,2018年来,第二方意见的使用比例正在不断上升。

作为一家拥有超过25年ESG和公司治理研究及评级经验的公司,Sustainalytics在2020年全球可持续债券外部认证市占率近4成,较2019年继续增长1.5%。多年深耕下,Sustainalytics已有超过800例认证案例,其中70个案例来自于中国。

兴业银行总行绿色金融部高级经理陈睿昭也从发行个人角度分享了对于第二方意见的看法。他认为,第二方意见不只是回答是或者否的问题,更多的是作出评论,比如即使符合了标准,但某个地方可以做得更好,未来可能会去契合国际标准。这也可以帮助发行人更好地准备相关路演。

在金融机构的境外绿债/可持续债实践经验逐渐丰富的今天,如何在未来做的更好也是发行人十分关注的主题。

对此,国际资本市场协会亚太区资深总监张顺荣给出了以下三个建议:第一,境外发行绿色债券是一个很好的渠道,中资金融机构应该真正可持续地履行承诺,使国际市场更熟悉他们。第二,金融机构可以多尝试多品种债券产品,参与方式更广。第三,境外有很多优惠政策,这些信息有助于境内金融机构考虑境外多渠道融资平台,让国际投资人更熟悉境内金融机构的名字,降低融资成本。而且,实际上也不会增加过多发行成本。

与此同时,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金融支持也成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一环。鉴于此,除了介绍了中资金融机构境外绿债发行及第二方意见内容外,张睿哲在主旨演讲环节还讲解了正逐渐从欧美引入中国的可持续银行金融产品。通过可持续银行金融产品,银行可以设定绿色、 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并将未来符合标准的产品贴上相应标签;为可持续发展融资目标的资金配置与披露设定准则;开发新的可持续发展金融产品;并与Sustainalytics联名,取得背书。

主旨演讲的最后,张睿哲提及了金融机构碳减排目标制定相关内容。目前,全球已有89家金融机构做出碳减排承诺,而今年4月,金融机构目标设定指南已经推出,其中,范围三针对贷款组合与投资组合。

在随后的圆桌讨论环节中,国际金融公司(IFC)金融机构集团中国区主管徐伟川也从多边金融机构角度分析了金融机构与双碳目标的结合。

徐伟川认为:首先,市场需要再教育,尤其金融机构需要借助专业机构和专家来帮你去设定一些合理的Science-based Reduction Target。其次,商业银行要从简入手。先做其了解的工作,比如说在现有的绿债和绿色信贷指引的目录下,先对容易接触的机会加大投入,如对可再生能源、光伏、污水等熟悉的、已经在名单上的项目加大投入。此外,对于一些有实力的银行,大家应该更倾注于在转型金融上。

从中资金融机构境外绿债发行出发,金融机构在ESG方面的实践也是本次研讨会中的一个重要话题。作为投行代表,中信证券董事总经理,全球投资银行债务融资业务线(国际)主管海强在发言中强调,除了绿色资本债,我们可以从更大的视角考虑ESG。

海强指出:ESG实际上是人类文明演化的产物,代表了更高层次的发展形式,更高质量的生活,更均衡的发展方向。什么时候能发展到我们不再提创新,而是把它作为司空见惯的业务才是真正实现了ESG。

此外,海强表示:很多时候看到“绿色”就“开绿灯”,但金融机构作为市场资源配置的中介,不能这样“开绿灯”,仍然要关注其底层逻辑,比如信用风险、ESG项目融资可能带来的资金错配,包括管理层的道德风险、政策风险。比如ESG政策,运动式、突击式的减排对某些行业、某些员工造成较大风险。 

此次研讨会提供的多角度、深入洞见受到了参会金融机构的认可。而如何进一步提升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能力,也正逐渐成为金融机构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