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庄像口井,井有万丈深。来回走一趟,眼花头又昏。”这是20世纪90年代囿于巫山脚底、村民需要三天时间才能走出大山的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的真实写照。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下庄村“天堑变通途”,8公里的景观公路不仅能在1小时内联通山腰的下庄驿站和山底的村庄,也为村民带来了致富的渠道。记者10日跟随中宣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采访组来到下庄村,一探村庄面貌。
天路曲折,依山而建。20世纪吃够了路途之苦的下庄村民意识到,要想富,先修路。只有打通出山的环节,才能让村民看到致富的希望。从1997年开始,为了摆脱贫困,村里开始了艰难的修路工程,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甚至把母亲的养老金都拿了出来。历时7年,以付出多位村民伤亡的代价修成了一条简易公路。脱贫攻坚期间,这条路经过硬化拓宽,达到“四好农村路”的标准。假日期间多辆观光电瓶车带着游客上上下下进出村落,目前村里从这条路送出去了28位大学生,今年还有50位年轻人沿着这条路返乡务工。
路修好了,产业也要跟上,眼下柑橘即将收获,记者在村内的柑橘园内看到,沉甸甸的果实结在枝头,长势饱满喜人。毛相林告诉我们,村里种的柑橘品种为“纽荷尔”,播种650亩,今年预计收获20万斤,在园里工作的村民人均收入有一两万元。“我们经过多次试验,最终证明村里的气候、土壤适宜种柑橘,把它交给专业公司管理,县里的农技专家给予指导,在这里帮工的都是岁数比较大的村民,有一二十人,每天收入有100多元。”柑橘不仅销往重庆各地,最远可达上海、浙江等省市。
下庄村不仅在硬件改造、产业发展上下功夫,还通过微信平台探索数字乡村治理模式。竹贤乡组织委员、下庄村驻村干部陈敏熟练地向记者展示使用方式。“这个小程序叫巫山小院家,既有村内信息公开,村民线下需要办理的事项也可以在这里提交,还有招工板块、环境治理板块。村民通过参与活动得到积分,再来村里的爱心超市兑换日常用品,也可以发布农产品的销售信息等,有助于推动乡风文明建设。”说话间,村民杨亨星就在爱心超市里凭积分兑换了茶壶,“非常方便,要兑换的东西线上都能看到,满足了日常生活需求。”
长路漫漫,见证了下庄村民实现乡村振兴的历程;巍巍高山,挡不住下庄村人共同致富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