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10时39分,实践十九号卫星顺利返回地球,搭载了海南筛选的50公斤植物种子,涉及水稻、玉米、火龙果、西番莲等约60个品类,标志着空间育种太空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合格的太空种子,不但能“上天”遨游,更要能“入地”结硕果。空间育种材料成功返回地球,只是空间育种迈出的重要一步,后续的实验室试验、田间试验、产业发展才是整个空间育种工程项目的核心。11月1日,实践十九号卫星返回后海南搭载荷载交付仪式在海口举行,研究部署后续育种工作。
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副局长张如生介绍,实践十九号卫星是我国新一代可重复使用返回式卫星,工程目标是研制和发射技术试验卫星,打造高性能可重复使用返回式空间试验平台。此次海南50公斤植物及微生物等空间育种载荷,重点开展主粮作物、经济作物、微生物空间育种。
海南省委八届五次全会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围绕“向种图强”,高水平建设南繁硅谷。发展航天空间育种,是我国种业振兴背景下作物育种协同创新的又一重要途径。
海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马育红介绍,接下来,海南将充分利用好空间育种材料,加快育种创新步伐。一是科学编制方案,开展好返回育种材料的培育、检测、筛选和鉴定工作。二是强化科技创新,加快培育高产、优质、抗逆的“当家品种”。三是打造育种品牌,深化“向种图强”“向天图强”融合。
为此,海南省农业农村厅将联合各单位充分发挥“南繁育种”优势和空间育种“诱变效率高、育种周期短、有益变异多”的双重优势,设计好育种材料返回后的地面试验方案,开展地面快速筛选,在全省多地进行田间试验,精准、快速地鉴定出优良突变材料,利用基因组测序技术,对优良突变材料的基因进行精准定位与筛选。同时,及时对试验结果进行评估,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形成空间育种成果评估报告。
同时,依托中国农科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南大学等科研院校,发挥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热带作物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基因编辑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优势,加速航天育种材料的成果转化和推广,将具有优质、高产、早熟、多抗性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申请国家或省级品种审定,并尽早推向市场。
在主要农作物育种方面,筛选出高产、抗旱、耐盐碱的优良品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特色经济作物育种方面,通过快速繁育,加速航天番茄、辣椒、茄子等优异突变体的筛选与推广,提高海南特色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在热带特色水果育种方面,研发耐热抗病的芒果、火龙果、西番莲等品种,助力海南热带优异果蔬开发利用。
“向种图强”“向天图强”都是海南新质生产力的代表,航天育种的基因变异优势与科研制种的快速育种能力相结合,必将催生出更多优良品种。海南聚焦国家所需,依靠海南自贸港开放政策,发挥海南商业航天优势,在种业、航天领域开展原创性、关键性、引领性的联合技术攻关,深度融合“航天+种业”产业,探索建立起一条加速南繁育种的新发展途径,打造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和重要实践地,构建高质量的现代种业产业体系,形成“航天+南繁”海南新名片。
马育红认为,海南推动“向种图强”“向天图强”有机融合,一定会为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提供重要支撑,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强国建设作出海南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