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智能化,已经逐渐深入到城市、社区的每一个角落。近年来,“智慧社区”概念被提出来之后,就逐渐酝酿,并不断被付诸实践。如今,智慧社区服务民生,已渐成主流。 今年7 月,在住建部的文件中,对智慧社区的定义更为详细: “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社区场景下的人、事、地、物、情、组织等多种数据资源,提供面向政府、物业、居民和企业的社区管理与服务类应用,提升社区管理与服务的科学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管理模式的一种社区。” 换言之,智慧社区凭借数据、技术、设备,将社区生活的多个环节,串联在了一起,将人们出行、健康、消费、社交等组成一个闭环。而在社区构建的过程中,多方主体都会参与,其中房企、物业、居住者之间,衔接最为密切。 尤其是社区居民,他们已成为智慧社区聚焦的核心;对于智能化的落地程度,他们是一线的感受者,反馈的结果也较为真实。因此,乐居财经发起了《智慧生活大调查》的问卷调查,借此窥探智慧社区的现状。 智慧社区“画像”不清晰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 83%的人群都认同社区智能化的趋势,他们都觉得社区接入智能设备之后,能感受到方便、快捷、安全等特点。由此可见,社区智能化落地的过程中,确实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优质体验。 但另一方面,却有67%的人认为其所在的社区,并不算智慧社区;另有超过一半的比例,将社区中的智能应用场景布局现状,定性为“一般”, 17%觉得“较少”。在他们眼里,部分布局的智能设备,并未让社区提升到“智慧”的层面。
这其中的“痛点”在哪? 每一个新生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经历不完善的阶段,智慧社区也是如此。据乐居财经调查发现,目前智慧社区里面,存在着应用场景缺失、个性服务少、互联程度不够、体验感不强、升级速度太慢等问题。 这些问题,与居民的对智慧社区的期望,形成了鲜明的落差。此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所有人都觉得,智慧社区的个性化服务有必要继续增加;而有超过八成的人群,期待新型智能设备,如家用机器人、物流机器人等的引进。
当下,青年人群是购房的主力军之一,他们是迎着互联网浪潮成长起来的,期望能够通过互联网,解决所有的问题,包括购物、服务预订、社交等。而在社区化养老的趋势下,智能化的加持也成为必然。 上述两者,是促进智慧社区发展、完善的较大驱动力。智慧社区的建设,要能够匹配所有人群的需求,才能通过考验。因此,对于该领域目前存在的痛点,必须从特定的角度加以审视。 若是往深处窥探,造成智慧社区诸多痛点的原因,包含着很多个层面;而在其中,主导着居住社区建设的开发商,充当着角色较为重要。 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共有16.44万个社区,近 8亿城镇人口,预期将成为万亿级别的市场;面对着这块大蛋糕,房企纷纷涉足其中,借此提高产品差异化、提高运营能力。 不过,房地产行业经历过规模狂奔的阶段,不少房企还是习惯于“买地-盖楼-销售”的传统思维,没有形成固定的运营模式;再者,若是没有把营销思维,转变为以用户为导向的思维,也很难准确捕捉到客户的真正需求。 总而言之,尽管企业发展的模式各有千秋,但做智慧社区,确实需要科技的“基因”与足够时间的“积淀”,而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 实干派的“智慧”样本 在智慧社区的打造中,业内涌现出众多优秀的案例,比如万科的“住这儿”、保利的“若比邻”、金地的O2O 云生活平台等,都是连接线上线下、服务客户的应用体现。 为了获悉外界对布局科技、智慧地产开发商的了解程度,乐居财经在此次问卷调查里,也加入了“列出印象中涉足智慧社区的开发商”的多选题;结果显示,实地集团知名度较高,位于前列。 细细想来,这呈现的结果并不让人意外。 十余年来,实地已根据对业主需求的理解和时代趋势的洞察, 打造出一套“硬件+软件+配套+服务+平台”的智慧人居生态体系,并在实践的过程之中不断升级。在地产界,它是塑造科技地产的“实干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