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需要精细考虑各层面众多影响结果的因素,比如眼科大牌专家、眼科主任、普通眼科医生。不同层面的医生需求不一样,拜访内容与合作方式也必须做适当调整。 李海侠举了一个例子。她说上海的海派文化是一种比较温和,不喜欢进攻性的文化。这时候就需要销售代表根据实际情况去“猜”他到底是什么意思,“不能贴身紧逼,要跟着他一起进退,他快你也快,他慢你也慢。” 需要指出的是,朗沐战略医院市场的人员安排必须由区域总监亲自决定,这也是殷劲群的要求:最关键的位置一定要配备最强的战士。 根据陈亮的介绍,目前朗沐团队能够做到处方数量的精准测算,“根据医院的患者数量、医生的接诊量等数据,很容易能够算出某位医生能够带来的销量是多少。”陈亮说这非常有助于销售人员合理搭配客户数量和重点,在这个时候,“一位医生的每个处方就是一个战略据点,都需要为了攻克它制定有针对性的策略。” 攻城略地之外,殷劲群给其团队提出另一个要求是“有质量的增长”。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增长一定是要发生在希望它能够增长的地方,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保证朗沐未来增长的可持续性。有质量的增长就是针对野蛮增长,避免出现临床不合理使用。 根据IMS的数据,2016年第一季度,朗沐与竞争对手在样本医院的使用数量占比已经是47%比53%,这也意味2016年截至到目前销售额早已超过亿元的朗沐,增长已经翻番。若不出意外,朗沐2016年的销售额或能突破5亿元。 当然,必须承认,商海搏杀,永远存在意外的竞争招式。于朗沐而言,竞品以价格调整重新打乱市场格局,也许是接下来它需要面对的最大市场变数。这在外资药企中比较流行以价格换市场的当下,有发生的可能。对此,朗沐的态度是:你怎么知道我没有准备呢,“恶性价格战是最低水平的市场战术,我相信对手对此也有清醒的认识。” 完善体系 产品在市场上的胜利,一定是其背后有一个完备的支持体系,殷劲群对这一点的认识非常深刻。 在这之中,首先是人才体系的完备。朗沐团队的稳定性殷劲群一直引以为傲,2015年,整个团队的人员流动率不到10%,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这对于一个以外企职业经理人为主,却在本土制药企业的土壤中成长的团队来说,难能可贵。 殷劲群认为,有两类人不适合朗沐的团队:一种是只能在体系成熟的外资药企环境下成功的人;另外一种是心态没有调整好,高高在上,带着拯救心理进入本土制药企业的人。 除此之外,殷劲群作为嫁接这两种文化之间的桥梁,在维护团队稳定里,扮演着至为关键的角色,“我的压力不是来自朗沐团队的业绩。我希望得到朗沐团队外的同事理解和支持,有时候也会遇到朗沐团队内部的不理解,这些比面对外界的挑战更艰难,这是一种孤独的痛。” 笑对一切的殷劲群为自己康弘两年半的职业经历概况成三个度:力度、速度、尺度。虽然每个度都不好把握,不能实现教科书式的量化,但两年间,殷劲群正是凭借对三个度恰到好处的拿捏,将朗沐的团队体系逐渐完备起来,这是朗沐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2015年,在康弘董事长柯尊洪的信任与支持下,殷劲群为康弘药业引进了三个不同领域内的人才,他们是朗沐广东区域总监苏丹、商务部总监杜侃和前文提到的集团营销运营分析总监陈亮。除此之外,还招聘了三位来自外资药企的资深培训师,初步搭建起了朗沐的培训体系。 苏丹在默沙东和罗氏有多年肿瘤药销售经验,用她自己的话说是没有卖过单价4000元以下的药品。她说之所以加入康弘,是因为之前听说过朗沐这个创新药团队的风采,同时她也希望在肿瘤药之外的治疗领域突破一下自己,所以一丝好奇心、一种挑战意识,让她最终放弃了另外一家前五强外企的邀请,成为朗沐团队南区的希望之星。有意思的是,她所面临的眼科市场中的药物数量与之前管理的肿瘤药相同,都是三个玩家,两个来自外资药企,一个来自本土创新,只是她的攻防角色做了转换。 先后在外资药企和本土企业都工作过的杜侃,在康弘负责商务销售,其中朗沐的冷链体系建设,是杜侃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也是康弘下足功夫去完善的地方。朗沐跟所有生物制品一样,需要在2~8度之间全程冷链运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