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随笔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把成果留在现实中 单士兵 前阵子,本报“渝政笔谈”栏目发过一篇文章,标题叫“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把成果留在农民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中国现在是论文大国,但是,在科研论文与实践成果之间,却存在着一个严重的断裂地带。 一个合理的闭环应该是——学界要根据研究出来的科学成果向政府建言献策,政府要围绕相关领域的问题进行科学决策形成顶层设计,地方部门单位以及企业个人要吃透政策并将之积极落地,而具体实践情况又反过来会影响科学研究。 这方面,发展钢结构建筑的遭遇,堪称是经典案例。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发展钢结构建筑。国家空前重视钢结构发展,就与学界近年来持续建言献策有关。就在前两天,人民日报在头版和二版用大篇幅褒扬国内首家钢结构上市企业杭萧钢构,为这家企业只造“绿色建筑”点赞。杭萧钢构董事长单银木说,发展钢结构是“节能、节地、节材的绿色产业,利国利民。” 这些具象的事例再次说明,只有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现实中,学界、政府、民间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彼此促进,相互支撑,相得益彰。 不得不说,在更大范围,很多领域,现在并没有形成这样良性的闭环。即便是在发展钢结构问题上,尽管符合绿色发展理念,尽管政府也早有明确要求,尽管企业也想抓住政策机遇,但是,由于配套制度的缺失、技术创新的短板、人才力量的限制、利益博弈的掣肘,很多地方与企业对发展钢结构要么缺乏热情,要么有心无力。 在政府决策的两边,现在周绪红校长和单银木董事长为我们打开了发展钢结构的思路和路径。而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的钢结构建筑,现在遭遇的机遇与困境,也可以视为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一个表征。此外,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等问题如何在现实落地,也完全可以从发展钢结构的现实遭遇中找到切口。 站在趋势的风口上,必须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理念转为行动,让知识转化为能力,让理想变成现实。为此,学界必须要用心去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业界要把成果留在现实中。而政府,则必须要善作为,在状态。 |